心理测验分数解释与报告
错误的测心理验分数解释与报告,将使我们在测验的选择、施测及评分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。更重要的是,它还对受测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,甚至使社会对心理测验本身产生怀疑和不满,产生极坏的副作用。为此,我们必须了解测验分数的解释与报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。
一、测验分数的综合分析
心理测验结束以后的评分,是给每位受测者的智力、能力或人格特征做出定量分析,如智力测验之后的智商分数。如何看待这些分数,不同的主测者有不同的做法。然而,一个合格的主测者绝不会仅仅根据测验分数就轻易地下结论,还应会围绕测验分数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。
第一,应根据心理测验的特点进行分析。由于测验误差的影响,受测者的测验分数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,故应该永远把测验分数视为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点。如在韦氏智力测验中,通常是用测得的1Q值加减5(85%-90%的可信限水平)的方法判断IQ值的波动范围,若测得某受测者的IQ值为105时,他的IQ值便在100~110的范围内变化。
第二,不能把分数绝对化,更不能仅仅根据一次测验的结果轻易下结论。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测验上的分数,都是他的遗传特征、测验前的学习经验以及测验情境的函数,这些因素都会对测验成绩有所影响,具体表现在:
其一,为了能对测验分数做出有意义的解释,必须将个人在测验前的经历考虑在内。例如,虽然在词汇测验上得到相同的分数,但是由于学习机会不对等,所以对于大城市儿童与边远山区儿童具有不同的意义。
其二,测验情境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。例如,一个受测者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、情绪不好、不懂主测者的说明或意外干扰而得到较低的分数,也可能会因为某些偶然情况而得到意外的好分数。无论哪种情况,都要找出造成分数反常的原因,而不要单纯根据分数武断地下结论。
第三,为了对测验分数做出确切的解释,只有常模资料是不够的,还必须有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资料。没有效度证据的常模资料,只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一个常模团体的相对等级,不能做出预测或更多的解释。即使有效度资料,由于测验效度的概化能力有限,在对测验分数做解释时也要十分谨慎。在解释测验分数时,一定要依据从最相近的团体、最匹配的情境中获得的资料。
第四,对于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。即使两个测验名称相同,由于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,建立标准化样本的组成不同,量表的单位(如标准差)不同,其分数也不具备可比性。如来自两个智力测验的分数,在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,我们无法判断孰优孰劣。
为了使不同测验分数可以相互比较,必须将两者放在统一的量表上。当两种测验取样于相同范围时,人们常用等值百分位法将两种分数等值化。具体做法是:将两个测验都对同一样本进行施测,并把两种测验的原始分数都换算成百分等级,然后用该百分等级作为中介,就可以做出一个等价的原始分数表。此外,还有一种方法是不用相同的百分等级作为中介,而用相同的标准分数作为等值的基础,此种方法叫线性等值。